
如果天气晴朗,就让阳光带去我的问候;如果雪花飘舞,就让浓云捎去我的祝福;如果寒风凛冽,就让风送去我的祈祷:无论何时何地,祝朋友幸福欢乐安康。
Hello,大家好,这一期我们来聊聊《军师联盟》中的荀彧荀彧,颍川荀氏家族的领袖,汉臣匡扶汉室的希望,曹操的智囊之一,执掌尚书台若用八个字来形容他,胸怀天下,谦谦君子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欺世盗名之徒,他们高举义旗,口诛笔伐,口中尽是仁义道德,而见其所做所为皆是卑鄙龌龊之事,深究起来,恐连贩夫走卒都不如!。
荀彧则大大不同,他本是书香传家(荀氏祖先为战国荀况大师),以礼法为家教,为日常的行为准绳,将其纳入骨髓,溶于血液,无论面对何种情况,皆是一副从容不迫谦谦君子的模样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君子,却偏偏生逢乱世,这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大幸。
不幸的是,那时刀兵战乱,自董卓霍乱以来,汉室四百年基业倾颓,中原离乱,百姓流离失所,他不过书生尔,手无缚鸡之力,若在盛世,则可以文章立身,而于乱世之中,则随时都面临着亡族身灭之危;幸运的是,他并没有选择退缩、逃避,而是选择去抗争,发宏愿终结此乱世,还天下百姓以安康喜乐,他凭借自身的眼光与见识,他发现了曹操,并且成功得到曹操的赏识,让他可以一展所学,实现生平之愿。
曹操的勇略与见识,很快在群雄中崭露头角,自奉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更是成功奠定了以曹操为首的曹氏集团的无上地位可是,身为曹操智囊之一,执掌尚书台,同时又是汉臣匡扶汉室希望的荀彧,却在不知不觉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这种境地仿佛如影随形,至死才得解脱。
1.苦心周旋剧中是以衣带诏为发端,我们也先从这一历史事件说起衣带诏的发起者为汉献帝刘协的岳父董承,其追随者有太尉杨彪、司马防、刘备等一班汉臣此诏之意在于,以天子名义,团结忠于汉室的忠臣,合力诛杀曹操,匡正帝位。
荀彧是汉臣中的领袖,故而杨彪曾将诏拿给了荀彧看,请他加入,共讨曹贼当时荀彧的做法,非常令人玩味,他既没有向曹操告发,也没有在诏书上签字,还叮咛其小心其实,在荀彧看来,汉室颓废,曹操欺凌陛下,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这不代表他同意别人来刺杀自己的主公因为一方面是他对曹操的忠诚,另一方面倘若没有了曹操,中原必然再度生乱,有可能让袁绍有机可乘所以,他没有签字他没有告发,还叮咛其小心这是因为在他心里,始终装的是大汉,始终装的是陛下,他不忍见汉朝的忠臣尽数死于屠刀之下,这已违背了他匡扶汉室,永为汉臣的初衷。
故而,小编认为,在荀彧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天平,天平的一端是曹操,另一端是汉室他无论是从身处的位置上看,还是他的抱负,他都必须端好这个天平,维持平衡后来东窗事发,董承等人派人暗杀曹操,后被曹操以智计破之在曹操公审此案时,特意喊荀彧出来审讯董承,这个时候,他心里的天平已经向曹操那边倾斜了。
所以,荀彧先是犹豫了一下,而后以言语逼董承自尽,为的就是要保护更多的人,尽力让平衡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保证曹操与汉室相安无事董承身死之后,曹操将所有的汉臣尽数下狱此时,他向曹操委婉地表示,他也是汉臣以他对曹操的了解,相信曹操绝不会让他下狱,但他却问了一个明知答案的问题。
这并不是矫情,而是一种高明的试探与劝谏他要借着这个问题,试探曹操对于汉室大臣的惩处究竟要到何种程度?是否已走向决裂?他借着提醒曹操,现在还不能与汉室彻底分割开来这算是在曹操心中埋下一个可以释放、宽宥汉臣的种子。
后来,他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尚书台,状若无事地处理公务然而,这些只是表面现象,他的内心其实非常焦灼,汉室大臣尽数被关入了大牢,下一步会怎么样,曹操会做什么?更为重要的是那份名单(衣带诏),稍有差池,恐怕就会被拿到曹操的面前,以他对曹操的了解,曹操势必会按照名单大兴屠戮,以求政权稳定。
可是这时他又不能贸然去劝谏,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只能等待时机,以保证名单不浮上水面,以保证那些被关押的汉臣可以得以释放终于,他等来了司马懿与杨修此时,司马懿已完全处于劣势,其父司马防被人诬陷勾结袁绍,司马懿为救父亲,不惜以命相搏。
所以,他顺势与司马懿联手做戏,诱供杨修,查清冤案,为其父昭雪他表面上虽是在帮司马懿,其实是利用司马懿为父昭雪这件事,借杨修之手毁掉名单,同时向曹操委婉地表明一个态度,他在过问关押汉臣这件事,他要保下那些汉臣的命。
以他对曹操的了解,以及曹操对他的了解,他相信这种表达,曹操能听得懂,也会真的听进去后面在刑场之上,司马懿与杨修对质,杨修大意失败,被下大狱,司马防案件查清在荀彧看来,终于轮到他真正上场的时候了,他以退为进向曹操主动请罪,看似是在请诱供欺主之罪,实则是在请擅自过问汉臣下狱之罪。
以曹操对荀彧的了解,岂能不知他的用意?曹操借着释放司马防,顺势宽宥那些汉臣,同时换得与荀彧同心同德。荀彧见大愿得偿,自然感恩涕零。到了这时,原本已经失衡的天平,终于被拉了回来。
2.磊落君子正如我开篇所说,荀彧是一位谦谦君子,是将风骨活到骨子里的人无论做任何事,他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颍川荀氏家族的领袖,也没有忘记家族的教诲,将君子的品格发扬出来君子,贵在心胸广阔,持身中正,光明磊落,爱憎分明。
在别人肆意说你的时候,在质疑你的付出的时候,问问自己,到底怕不怕,输不输的起。难过的时候就一个人去看看这世界。多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为了梦想而竭尽全力了?
当曹操在问继承人的问题时,曹操命他与郭嘉分别在竹简上写出选定之人虽然当时四公子曹植的呼声极高,也深得曹操的宠爱,但荀彧在竹简上却直言不讳地写出“立长”二字,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此举或许会引来曹操的不悦,可作为君子是不会因外力而改变初衷。
除此之外,他对于曹丕的关爱与劝谏,也来得堂堂正正曹丕曾因司马懿之事去找过他,他以琴声提醒曹丕要学会克制,以避免遭逢不必要的麻烦其后,曹操出征,曹丕留守,曹操的命令是让他荀彧守城,可荀彧却将他处理地政务,分享报备给曹丕,这是明确地授以国事给曹丕,将他当作世子与接班人看待。
他也曾教导过司马懿,一方面是因为他欣赏司马懿的才具,另一方面是在帮助曹丕培养人才指点后进(那时司马懿已是曹丕身边的属官了)。
3.渐行渐远当一切看似平静的时候,曹操的赤壁之败宛如巨石投湖,激起了千层浪曹操兵败于赤壁,进而引发出称王之举,定都邺城,一朝迁都,彻底摆脱了汉室的束缚更为重要的是,所有人想起了汉高祖的那句话:“非刘氏而称王者,天下共击之。
”这个时候,荀彧真的有些慌了,曹操称王,罪同谋逆,曹氏集团也因此与汉室走向决裂,他苦心维持的平衡,被彻底地打破了后面,曹操要做什么事情,是否称帝,他竟有些吃不准了他的本意是平乱除奸,匡扶汉室,可到头来,他所甘心追随的人,竟然是乱法的“奸佞”,汉室也因此彻底地滑向了深渊。
他的理想就这样被强权淹没了,他一生的辛劳全部付之东流,回首二十载,他竟发现自己一事无成,愧对先祖教诲,因此他病了自迁徙至邺城之后,他就病了他仿佛已看到了自己的归宿没过多久,新园落成,曹操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当时杨修解为曹操嫌此门太阔,需拆了重建,其实这只是表面之意。
荀彧解的才是深层之意:“入此门方得活”这道门打开了,荀彧却誓死也不会进入后来曹植醉酒闹事,司马懿因司马朗之事,再度去求荀彧的时候,荀彧决心再行劝谏一次然而,这一次曹操真的让荀彧失望了,曹操的表现在告诉荀彧,他与荀彧都回不去了。
荀彧终于死心了,他向曹操辞别,走出那扇门荀彧在权力与理想发生冲突时,他选择了理想,他选择了当初的承诺,永为汉臣,匡扶天下后来,他回到府邸,曹操命人送来了一个空食盒,他知道自己的大限到了,随即服药自尽他死之后,即便是灵位也是汉,而非魏,至死他都是汉臣,都在坚守着自己的理想。
4.以身许国在荀彧的心中,始终装着理想与国家,虽然明知劝谏无用,但也要为理想而付出行动与努力荀彧可以预见到自己身死之后,汉臣乃至整个汉室将灰飞烟灭,将不得不屈从于已为魏王的曹操之下,属于汉室的时代也因此走向末路,再难回头。
汉室覆灭,虽不忍见,但也即将成为事实,与其逃避,倒不如从容面对,既然汉室无法恢复,那么只能为天下谋一份安定那时曹操荡平北方,所有反对的势力或被诛灭,或甘心臣服,民心思定,所以荀彧要尽最后一份责任,为天下人,也为他自己。
长幼有序,人伦纲常,国家安定之必备要素,加之曹丕身具治国之才,又有司马懿在侧辅佐,若他即位,必然可以继续使百姓安定若他不能即位,改为曹植即位,长幼失序,兄弟阋墙不说,曹植纵有才学,却难堪肩负天下的大任,其必然会引发中原再度生乱,所以他找到了崔琰,联手做局,以命保曹丕上位。
荀彧对曹操知之甚深,以曹操多疑的性格,在他死后,必然会派人看他的书简,以防生出肘腋之患再以他对司马懿的了解,司马懿必然会想尽办法救自己的大哥,救曹丕所以,留下栽赃书信,最后再以崔琰的命,堵上曹植的上进之路。
荀彧至死都在想着匡扶天下,还天下以安定与富庶。明知是死,也要为了国家,牺牲自己,正是“以身许国,舍生取义”。
万里短评在《军师联盟》这部剧中,给小编感触最深的就是荀彧这个人,没有之一每当小编看到荀彧与曹操告别的那一幕,其情真意切,令人不禁动容小编时常在想,现如今的生活比东汉末年不知要强上多少倍,然而现在的人们却生活得很迷茫,终日戚戚,抱怨之声不绝于耳。
究其原因,我们丢失了方向,因过度追求成功与金钱,而有了太多的委曲求全,而丧失了做人的底线准则,进而丢失了人生的方向荀彧,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成功的,没有得到权力或财富但,在小编的眼中看来,荀彧虽未得善终,却是成功的。
他用自己的生命以及行动,捍卫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与初衷,没有被权力所击倒,没有被富贵掩住了初心这样的荀彧,虽死犹生,值得钦佩与敬重!
欢乐很简单,不争输赢,莫论是非,看淡成败,别计得失。把心放在阳光下,把路踩在脚底下,对爱人忠诚,对朋友坦诚,欢乐就会一向把你追随!
发表评论